如何減少、消除生活垃圾的臭味,是環衛工作的一個重大課題。以往,本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大多依靠從日本等國家進口菌種和裝置來除臭,如今,我們也有了由自己的市容環衛作業者研制出的“臭氣克星”。這個寶貝來源于垃圾,卻能“吃”掉垃圾的臭味道!
記者獨家了解到,環境實業下屬上海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科研團隊花一年多時間研制出的新型微生物除臭劑“初露鋒芒”,已在老港、崇明等填埋場小批量使用,目前正在申請專利。
成千上萬選出7種
生活垃圾為什么會發臭?那是因為其中所含的微生物將有機物降解后,會產生氨氣、硫化氫和TVOC(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散發出異味。要除去垃圾,就是要分解會產生氨氣、硫化氫和TVOC的有機物,消弭異味。
上海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技術部經理陳浩泉告訴記者,國際上通用的微生物除臭劑主要組成部分就是綜合菌種,而生活垃圾本身就含有成千上萬種菌種,因此公司科研團隊就想到從現成的垃圾中提煉出可以“吃”掉臭味的菌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試驗,最終他們從中提煉出了7只菌種,組合成能有效減少臭味的綜合菌種。
72小時細致測試
如何從這么多菌種里覓到科研人員們“心儀”的那一款呢?陳浩泉告訴記者,這需要反復耐心的試驗。先從垃圾里過濾提煉出百余種疑似菌種,然后就開始長期枯燥而細致的除臭效果試驗。每個菌種將分別被投放入同樣成分的生活垃圾原樣中,在相同的室溫和濕度條件下,待72小時后,由專業“電子鼻”檢測臭味綜合指標。大多數菌種得分較差,臭味指數基本沒變化;個別菌種得分優良,臭味指數下降30-40%,甚至有一兩種菌種成績優異,臭味指數下降幅度達70-80%,脫穎而出。經過約一年時間的試驗,共有7個菌種被納入考慮。僅僅選出這些有用的菌種還不夠,還要試驗出到底要按照什么比例混合,又按照什么比例投放到日常生活垃圾中,才會發揮最大除臭效果。
這又是一場艱苦的戰斗。因為每個菌種都有自己的特性,有些針對堿性氣體,有些針對酸性氣體更有效。而生活垃圾成分復雜,因此,科研團隊最終并沒有全部采用在試驗中得分最高的那幾只菌種,而是采用7個菌種按比例混合,利用綜合優勢來對應普通生活垃圾成分,達到最大限度消臭的目的。最終檢測結果顯示,新研制的除臭劑除臭效率可以達到60%。
“本土出品”見效益
“以前,像噴霧除臭裝置、垃圾生化處理設備等等,都得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動不動就要數十萬。其實,不少裝置技術含量并不高,我們完全可以自行研制。這次新研制的微生物除臭劑,就大大節約了成本,真正實現了技術轉化為效益!”陸文龍感慨地說。
上海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陸文龍介紹,公司致力于研制出更多本土環衛產品,接下來,公司科研團隊將主攻單項除臭,也就是單一成分垃圾的除臭。